新闻1+1丨COP30气候变化大会有何分歧与共识?
发布时间:2025-11-20 12:34
在巴西贝伦举行的联合国气候会议已进入谈判关键时期。此次会议被视为决定世界能否将1.5摄氏度目标从科学共识转化为实际行动的关键节点。在美国缺席的情况下,多边合作不断经受考验。本期新闻1+1重点关注本次会议的分歧与共识。实施效果能否达到?其中,中方提出了什么样的中国方案?
全球气候变化的严重性是显而易见的。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近年来异常高温的情况频发。此时,达成一致并采取行动非常重要。现阶段实施中面临哪些挑战?
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王毅:落实国家层面确定的贡献目标,核心问题是是否足够强大,需要评估总体目标与总体目标之间的差距。其次,国家确定的贡献目标应该是有条件的,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例如,如果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就很难实现国家贡献目标。此外,本次讨论的中心主题是如何适应气候变化。
各国将被要求提交国家确定的2035年减排贡献目标。是否存在某些人希望别人采取大步骤,而自己却想采取小步骤以便有更多行动自由的情况?他们应该遵循什么原则才能前进?
王毅:首先,我们要遵守《巴黎协定》的规定。发达国家应主动减排,制定更加宏伟的目标,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发展空间发展和减排。其次,要遵守规则,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第三,必须考虑各国的独立国情。
中国目前提出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是雄心勃勃且现实的。中方提出目标,是希望落实路径更加清晰,努力实现更好的目标。这是中方的决心和逻辑,本次会议与会者也都认可。
美国撤军的阴影响是什么?
王毅:美国的影响比最初的撤军稍大一些。第一次,他不做可能更重要,而这一次,他不做可能更重要,而且这会以各种方式影响其他人。例如,如果您想投资气候变化,您可能会在美国被起诉。这是因为美国可以出具违规证明美国政府的相关政策。这是因为它影响着许多国家行动的力度和野心。
中国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坚定积极分子。您如何看待中国2035年新的减排目标?除定量指标外,二氧化碳以外的其他温室气体也首次纳入管理范围。这个提前和测试意味着什么?
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潘家华:这是两个进展。第一个进步是涵盖整个经济的温室气体排放。这意味着除了二氧化碳之外,还包括二氧化碳以外的其他物质。这应该是很多国家第一次在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中没有提及这一点,这是中国的一个很好的承诺。其次,绝对减排量。摘自《巴黎协定》首次国家贡献目标提出后,减排的绝对量已经明确,到2035年,整体经济的绝对量将比峰值排放减少5-10%。中国的减排承诺是有目共睹的,具有根本性意义。
南南合作在全球气候变化中发挥什么作用?
潘家华:发展中国家适应气温上升的能力相对较弱,遭受的损失和损害较大。另一方面,由于尚未开始开发,且地势较低,需要较大的采光空间。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南南合作将使发展中国家能够采用我们的解决方案,使它们直接进入可再生能源的零碳发展轨道。中国的贡献有目共睹,成效显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