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分是大学生毕业的通行证。每门课程都有固定的学分。您只有完成学校要求的全部学分才能成功毕业。本学期,许多大学宣布减少学生毕业所需的学分总数。学分越少,意味着您在大学四年中可以选修的课程就越少。
大学为什么以及如何减少学分?通过减去学分可以为大学教育增加什么?我们如何计算“加1减1”的次数呢?学术评价方式如何更加多样化?这一系列举措体现了什么?
本学期,东华大学新生接受了更加简化的本科课程。毕业所需总学分将从约180学分减少至160学分以下,减少约10门科目。
杜明 教务处处长华大:课程内容中很大一部分多余、过时、不适应时代的内容已被删除。
根据复旦大学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本科毕业学分将减少20分以上。这得益于复旦今年实施的“教育教学改革计划3.0”。该计划强调“注重学分、注重课程”。我们的研究生院整合了所有课程,通过逐学期的整合和跨学科意识消除了重复的内容。
复旦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尹立峰:我们增加了课程的难度和密度。我们设立了非常难的大学积分基础科目,必须通过实验、实践训练、实践训练三阶段课程体系来培养实践技能。我们要创造“金课”,消除一些“水课””。
所谓“水课程”通常是指内容枯燥、教师不重视、学生无法受益、出勤不严格的课程。 “水课”的存在部分是因为一些老师不专心上课。 PPT已经很多年没有更新了。上课时,学生只需阅读PPT即可。学生在课堂上只能“低头”。
另一方面,一些学生受功利主义影响,优先考虑学分和成绩,选择内容简单、分数高的科目。内容强、要求严格的课程并不受欢迎。好课被埋没,“水阿课”因评价而不受部分学生欢迎。
同济大学附中教育研究所副所长 张端红:《水科学》是基于一个相对传统的知识体系来提供教育和指导。前沿技术融合不够离行业的需求还很远。
专家指出,此次学分调整也是大学为学生自主探索留出足够时间和空间,提供教育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一种方式。这是大学的一次“自我修正”。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罗明强:人才发展的需求已从知识开发转向能力开发。目前,我觉得学生学习整个课程、学习所有知识的压力仍然很大。我们认为,在课外与学生一起实施相关的实践内容是不够的。 “学到的”知识并不是“清楚学到的”知识和“深刻适用的”知识的完美结合。
既然学分减少了,那么教育从何而来呢?
这次大学学分的减少并不是简单的减少学分。同时t与此同时,大学也在采取取消或合并课程等措施,有的甚至开设新课程。那么学生最需要什么课程呢?高等教育应该补充到哪里?
北航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的《飞机综合设计》课程不仅要求学生学习飞机的相关知识,而且要以团队的形式进行飞机设计。这种基于项目的课程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每个小组都需要审查信息并制定计划。当你遇到问题时,通常会请老师与你讨论。
增强实践导向。
趋势之一是将工业和教育相结合的课程。
今年新版北航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培训计划中,学生将有充足的课余时间进行实践,促进个人成长。
罗明强 副院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多做练习巩固和巩固所学知识,并结合课堂所学知识进行深化和巩固,让学生体验到自己的主动性、创新意识和系统思维能力。
张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重要。
大学的新课程
人工智能课程受欢迎
今年多所大学新修订的本科生人力资源发展计划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工智能课程。例如,东华大学新增97门“专业+人工智能”课程,基本实现专业全覆盖,并开设20个涵盖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微专业,让学生有更多选择接触前沿科技。
杜明先生 主任东华大学教务处:学生不再用这种固定的课程模式来填满学习时间,而是可以有时间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自主培养。
“加法和减法”
你如何理解你的职业?
大学在削减“水课程”的同时,减少了学分,同时增加了更多与前沿技术密切相关、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实践课程。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点呢?如何计算“正1负1”的次数?
中国教育科学院研究员储朝晖:其实现在很多“水道”并不了解其实用性,是否符合新知识、社会新发展、新生的成长发展需要。因此,我如何解决下一门新课程的问题,应该以学生决定是否学习的原则为原则。想学习这门课程,是否应该根据自己的成长和发展需要来选择。
所以,现在的问题并不是简单的加减法、加减法的问题。更深层次上,是大学课程如何与时俱进,是新的科技环境下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的需要,是人力资本新的成长和发展的需要。它赋予学生更大的自主权和选择权,从而解决大学课程中长期存在的、根深蒂固的问题。
考虑多种评级系统
鼓励学生利用更多的可能性。
除了减少学分、调整课程外,一些大学还在改革学术课程的评估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上个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宣布毕业生取得创新成果。印发通知鼓励通过明确学生可以使用他们的成果而不是他们的毕业项目和论文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活力。
当我走进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实验室时,大四学生马振轩正在调试配备自动瞄准装置的智能巡逻车。这是他领导的创新研发的“简单的自动驾驶设备”。利用这款设备,他和队友在今年8月的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中获得了对照组的冠军。此次全国竞赛的结果现已成为重要的申请材料和毕业论文的场所。
上个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发布通知,明确2026届毕业生可以申请获得高水平竞赛奖项、完成创新实践项目、发表学术论文四种成果,以代替毕业论文(论文)。并获得发明专利。马振轩听说这个政策,立即上前介绍。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系学生马振轩老师:这个成绩与我的专业方向和实践能力密切相关。它真正提供了理论学习到实际工程问题的全面转化。
用创新成果代替毕业论文并不意味着不写毕业论文就可以直接毕业。有必要建立更加科学、严谨的多重离子评价体系。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务长孔秋谦先生:人工智能时代,特别要求学生具备独立提出问题、创新思维、较强实践能力的能力。我们希望通过评价机制的改革,积极参与让更多的学生进行更具挑战性的创新实践,将毕业设计、创新训练和学术竞赛融为一体,让学生在整个过程中接受更多的训练。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学生冯琳琳:减少学分总数,改革评分制度,可以减轻成绩压力,让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专业课程的学习上。
北航航空航天学院学生刘怀远:我们不仅要根据成绩来评价学生的资质,还要让他们通过科研实践和学生活动从小就取得一些成果,这样他们就能够更加全面地成长。
高校一系列改革举措
它反映了什么?
有什么样的发展趋势和c大学的学分缩减、科目调整、学业评价方式改革等一系列改革是否体现了教育理念的变化?
同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 张端红:当前高等教育的一系列改革体现了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标从知识注入转向能力发展,教育模式从规范化、规模化转向个体化、自主化。其背后的理念是减少刚性限制,消除“水路”,打造具有挑战性和前沿性的课程体系,加速知识获取。重复和更新为学生创造了空白,激发了他们内在的学习动机,培养了跨学科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的创新能力,加强了实践和可转移技能的系统培养。最终,我们将推出推动教育从“教”向“学”的深刻转变。这一切的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多才多艺、能更有效使用的复合型人才。他们不仅拥有坚实的基础和跨界融合,而且能够更加灵活地适应现实需求,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持续创造价值。
(央视记者吴文谦、王殿佳、杨颖、李楠)